葬儀,為陽世的親友及後代子孫陪伴往生者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的儀式,並具有安頓亡者的軀體與靈魂,同時撫慰生者的功能。在以前的鄉村封建社會裡,民間對葬禮普遍採取隆重方式進行,而現代人卻越來越少注重此方面,於是喪禮形式也漸漸趨向簡單。

喪葬風俗是中國風俗中最穩定的一部份,它深受地理、歷史、民俗、倫理等因素影響。歷史上流行過土葬、火葬、懸棺葬、水面葬等多種葬法,葬法的相異以對人死後靈魂歸宿有不同看法而產生移轉。唐宋兩代之後,中原漢人大量南移,儒家入土為安的基本觀念佔了上風,於是土葬成為廣東葬法的主流。

廣東土葬最具特色的是二次葬式。在過去幾個世紀,香港地區的居民,大部份都是採用此種葬式。他們的傳統習俗,在親人去世後,遺體就用木棺殯殮,然後在鄉村附近山丘挖坑土葬。落葬完畢後,只在拱土上頭放置一塊石頭,而不設石碑,稱為墳、山墳或墳頭,這就是第一次葬。

首次葬後五至十年,待遺體的軟組織完全腐解後,就擇日(多在秋季)掘土打開棺木,把骸骨撿起,用白酒洗淨,然後按人體結構,腳在下頭在上,屈體裝入陶甕,俗稱為金塔或金罌。這個過程稱為(執骨)。執骨後子孫會聘請風水先生,登山尋龍探穴,物色佳地,以求福蔭子孫。

吉地選定後,再由風水先生擇選適合的日期和時辰,用羅庚校正最佳方向開穴(俗稱開金井),然後將金塔安葬。通常一穴一金塔,但有時夫婦的金塔同葬一穴(男左女右),更有家中幾個成員的金塔,合葬一穴,這就是第二次葬。 此類墓地,有時亦稱為風水地,墓旁二三米的地點(男左女右),俗稱為后土,即土地之神所在,通常用磚砌成小堆為記。

圓滿告別

「生老病死」是人生必經之過程,當人生抵達生命的終點站時,陽世的親友及後代子孫就必須開始好好學習,如何圓滿的為往生者準備後事,做足「慎終追遠」的禮數。好的陰宅福地,除了風水上能庇佑子孫外,在祭拜時也能提供家屬一個追思的良好環境!

現代人無論是否相信風水命理,都必須承認安葬方式和福地的選擇皆為值得被重視的一環。相較於以往「入土為安」的傳統觀念,現代人改為使用火葬的比例已大為提高。

土葬和火葬在葬禮程序上有很大的不同。選擇土葬時,必須先購入墓地,向公立或私立的墓園申請開掘;而選擇火葬時,則需要先將家屬大體送往火化場火化,再將骨灰移靈置納骨塔中,進行安靈。以上為目前社會上最普遍的安葬方式,而每種安葬方式,都有需要注意的事項,包括風水禮俗、葬禮流程、塔位墓園選…,都需提早了解,並且做好相關準備,才能從容妥善的兼顧每項細節,讓後事圓滿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