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終/往生

佛教認為,一切的生與死都是因緣。所以當親人臨終時,毋須哀傷痛哭。且在臨終時,靈魂將離開肉體,是很痛苦的。因此,在臨終時候應保持安靜,不哭泣或拉扯臨終者,讓臨終者無罣礙,平靜離開人世。

佛教認為,人的死亡,是另一輪迴的開始,且 是「隨念往生」。因此臨終當下的心念很重要, 助念就是幫助往生者堅定信念,在親人氣絕,神識尚未離去的8-12小時內,家屬應虔敬助念,待遺體冰冷時再移至殯儀館或自宅廳堂安置(入殮或冰存)。

佛教沒有陰間觀念,故無「燒魂轎」、「腳尾飯」或「腳尾燈」,也不誦「腳尾經」,同時也沒有燒銀紙、早晚拜飯情形,而僅以鮮花素果供奉。

做七/法會

佛教認為人死後的靈魂是在「中陰身」階段,會在七七四十九天內轉世輪迴。因此在中國傳統佛教葬儀裡,「做七」和「法會」是大事,都是幫助亡者消業積德。

唯現今「助念」做法興盛,認為「助念」就是法會佛事,毋須再設壇舉辦法會,因此大都是在守喪期間,早晚誦經,或延請法師引領誦念佛經,不一定要舉行「做七」或「法會」。

告別式/奠祭

佛教雖認為人死後的遺體只是「臭皮囊」,但是仍是以恭敬心對待。遺體在沐浴、更衣、化妝後移置棺木入殮,但沒有五層或七層壽衣問題,棺內也不放一般傳統的「隨身庫」或「過山褲」等棺內物品。

佛教在遺體出殯前仍舉行的奠祭儀式,與傳統喪禮相同,先由子孫,後按與死者親疏關係之宗親、姻親先後奠祭,是為家祭(奠)。家祭(奠)後由死者朋友、賓客拈香弔祭,是為公祭(奠)。

火化/安葬/晉塔

火葬習俗是佛教傳入中土,並於宋代普遍被民眾接受。今日在臺灣已有近九成的民眾死亡後,遺體是採用火化。

火葬是在火化場火化;土葬則在墓地掩埋。今人大都行火葬。遺體火化後骨灰以罈貯存,陳放於靈骨塔。

百日/對年/三年/合爐

佛教把傳統的「百日」、「對年」、「三年」和「合爐」做法,認為只是親人死亡的重要日期,與傳統喪禮相同,有祭祀和誦經儀式。